市民邮箱登录 用户名: 密码:   繁体版  
首 页 信息公开 民族事务 宗教事务 互动交流 公共服务 机关风采 专题聚焦
 
滚动新闻:
  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宗教事务 > 宗教活动场所
基督教--思澄堂
发布时间:2018-02-01   文章来源:
  在杭州解放路和丰乐桥畔交叉口,有一座中西风格的建筑,它就是杭州市历史最悠久、最大的教堂。迄今有七十六年的历史。
  思澄堂的历史可以追溯1858年(清咸丰八年),当时美国北长老会(传入杭州最早的基督教新教教派)的中国传道张澄斋、金麟友与信徒龚坤荛 、王孝丰从宁波来杭寓于紫阳山汪王庙内剪刀巷开始布道,数月以后,英美法三国与我国冲突交涉,传教士离杭返甬,宣教事业因而停顿。1864年11月美传教士葛宁与张澄斋由宁波来杭暂住马所巷内,12月租皮市巷五开间楼厅一所作为礼拜堂。1868年(同治七年)12月教友推举张澄斋为牧师,来自杭州、新市、瓶窑等地信徒40人,在皮市巷堂举行了按牧典礼,成为本堂第一任牧师。1872年美传教士来恩赐来杭,与张澄斋购得丰乐桥直街三官巷口三开间大厅,作为礼拜堂及牧师住宅。
  直到1921年由于信徒人数增加,众人商议再建新堂。为纪念其祖张澄斋牧师,张家有意建造礼拜堂,当时张澄斋的儿子张宝庆医生带头奉献一万银元,在国内募捐二万银元,向国外募得三万元,共六万元,在思澄堂现址建造。从1924年动工到1927年建成,为了成全张家的意思,起名“思澄堂”,寓纪念张澄斋牧师。
  1927年建成的思澄堂,这在杭州是一所大教堂,范围比现在要大,一直延伸到解放路中间,并有一座钟楼;后因解放路拓宽钟楼被拆除。从吴山俯瞰,可见十架高耸,屋檐翘角的三层高楼,特别是这座教堂建筑具有中西风格。
  在人们的印象中,教堂建筑总是西洋风格如“哥德式”、“罗马式”、“拜占庭式”。中国人称为基督教是“洋教”,如何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,使国人能够接受基督教,国人做了很多尝试,如《合和本圣经》、《普天颂赞》诗歌本。文化既有外在的形式,更有内在的精神结合。相比之下,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和融和更容易些。当初思澄堂的设计者有这个意图。
  思澄堂整体建筑是显十字架的形状,从高处俯瞰楼顶看到横卧一个巨大的十字架,以表明是基督教(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)。外墙用青砖实叠,内用进口洋松木做梁柱。二楼、三楼的地面用木板铺垫,共三层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并采用中国建筑对称格局。走进教堂内一阵松木清香飘来,给人一种清新之感。坐在二、三楼任何一角都能看到讲台,视角非常好。屋檐翘角很有中国特色,特别是窗门采用中国园林的支摘窗式,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。
  思澄堂将落成时,非基督教运动冲击教会,思澄堂部分人员欲脱离差会(美国长老会)就在西浣沙路35号(原三自招待所)建造中国耶稣教会,表明教会的本色化,他们中有周梅阁牧师、方桐生先生、朱孔阳先生、张磐荪先生、吴夏美女士等人。由于在筹建思澄堂时,他们也曾出钱出力,在使用思澄堂问题上发生争执,待建成后,双方各加一把大锁,谁也不能用,经过多次协商、讨论,思澄堂方面愿将皮市巷33号楼房让给中国耶稣教会,作为过去捐献建思澄堂的补偿,这样才打破僵局。
  1930年复活节才第一次使用新堂,开堂时聘请范光荣牧师。范牧师毕业于沪江大学,来杭州后,先在拱宸桥传道兼教英语,后到太平堂传道并按立牧师,1928年到思澄堂任职成为思澄堂第一任牧师,由于工作需要又聘请一名传道徐保罗,他是从信佛后改变信仰而被请作传道的,参加礼拜的人仅有二百左右。
  1937年底抗日战争爆发,12月24日杭州沦陷。日军侵入杭城时,周围的居民害怕日本人烧杀奸淫都躲到思澄堂,成为杭州城里人的难民所,范牧师自任负责人,数月后局势稳定收容所解散,难民各自回家。这时思澄堂的长老、执事纷纷离杭,仅包金琳、王华恩两位长老留杭,由于信徒四散,捐献减少,范牧师开办打字班,钢琴班及明德中学等文化补习学校,来弥补教会供应不足。
  1941年12月8日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珍珠港事件,日美正式开战,教堂因此成了敌产。驻杭日本宪兵立即出动搜查英美传教士住宅,监视他们的行动,教会教产全部被侵占。范牧师全家从思澄堂被迫迁出,住大塔儿巷新四号,礼拜也只好在皮市巷老礼拜堂举行。     1945年把思澄堂改作“中日文化馆”作为奴化思想的场所。
  1945年抗战胜利后,思澄堂重新回到信徒的手中。范光荣牧师全家又搬回牧师住宅,这时教会由北长老会万克礼(k van evera)操纵,美国原来供给美军的罐头食品,由于运回去不合算,于是就通过国际救济总署和中国救济总署分送给教会,救济贫苦信徒,以后还运来一些美国大麦和大米,办起了福幼园。思澄堂由濮庆贞任园主任,每个入园儿童可受小学教育,中午可带回一顿午餐,教师们可享受一些经济报酬和享用午餐。
  1948年,范光荣去美国亚特兰大神学院念书,曾请华北神学院的苏佐扬牧师代理,半年后苏牧师去香港,后请西大街中国神学院徐思学牧师协助圣工,北长老会差派传教士文助华、唐利敦襄助传教工作。
  1949年8月,范光荣牧师在美国获得神学硕士学位,回到杭州。秋天,中华基督教会杭州区会在天水堂召开年会,范光荣推荐王锡安为牧师,经考试小组一致同意并于1950年2月5日在思澄堂按立牧师,并为徐思学牧师举行就职礼。
  解放后,思澄堂重新组织了堂务委员会,选举张健康为堂委员会主席,参加堂委的有长老包金琳、陈伦孝、高琪田、舒鸿及执事钱守真,郁秀霞等人。牧师同工有范光荣、王锡安、徐思学、黄福玉。当时受洗信徒大约五百人,平时聚会一、二百人。“文革”期间一度被杭州图书馆占用,79年落实宗教政策以后于1981年归还教会,同年8月30举行复堂典礼。1984年10月由省两会筹建的浙江神学院也设在此地,直到2000年为止。
  现本堂主任是孙锡培牧师并有徐思学、黄文君、顾约瑟、张效法牧师 及长老、同工共13名。经常参加礼拜的信徒约5000人左右。

本网站最佳浏览分辩率1024*768、IE6.0以上
Copy right(C) 01365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备案证编号:浙ICP备 05000003   网站标识码 3301000026   网站地图
地址:杭州市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18楼 ,邮编: 310016,邮箱:mzj@hz.gov.cn   联系方式0571-85256844
技术支持: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http://www.trs.com.cn/)
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929